文 / 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 冯渊辉倍选网
“他原来很乖的,怎么最近话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
“天天和我顶嘴,动不动就说‘你别管我’。”
“我只是提醒他学习,他就开始砸门、摔东西,我根本不敢吭声。”
这是许多家长在儿子进入青春期之后的真实写照。
尤其是母亲,常常陷入“看着不管心疼,管了又崩溃”的两难处境。
而许多父亲,则还停留在“他还小,不要惯着”“男孩就要硬点”的误区中,错失了与儿子深度连接的黄金阶段。
其实,青春期男孩的家庭教育,既不是靠吼出来的“服从”,也不是靠放任换来的“成长”。
而是需要一套理解+尊重+引导+陪伴的心理策略。
展开剩余79|男孩进入青春期后,开始用“沉默”和“顶撞”表达自己青春期的男孩,不再是小时候那个“听话的宝贝”。
他们开始变得:
情绪起伏大,一言不合就摔门、冷战 喜欢独处,不愿与父母多沟通 对权威敏感,容易“顶嘴”“杠精附体” 注重尊严和边界,变得“不好管” 更在意同伴评价,不喜欢“被说教”这不是“叛逆”倍选网,而是他正在通过试错和反抗,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立人格。
而此时,如果家长依然用“控制式”“说教式”的方法,只会加剧他的对抗与疏远。
02|青春期男孩,需要的不是“被训”,而是“被看见”在心理咨询中,很多青春期男孩的烦恼都是这样开场的:
“我妈就知道骂我,从来不听我说。” “我也想努力啊,但我真的有点撑不住。” “我爸整天在外面,一回来就说我‘没出息’。”很多问题看似是“学习差了”“不听话了”,
本质上,是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
青春期的男孩,其实很渴望被肯定、被认同。
但当父母总是只看见“问题”和“成绩”,他们只好戴上“冷漠”的面具。
03|父亲的缺位,是青春期男孩成长的一种“隐性缺氧”许多男孩的叛逆,并不是从“顶嘴”开始的,而是从父爱缺席开始的。
青春期是性别认同、社会角色探索的关键期,
男孩需要从父亲身上看到“男性力量”和“责任模型”。
但很多家庭里,父亲的参与极其有限:
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不敏感 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母亲 只在孩子“出事”时才介入,往往以“打压”方式呈现这会让男孩觉得:“我只能靠自己”,但他又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世界。
所以他更容易用“硬壳”包装自己,拒绝交流,甚至对抗一切看起来像“命令”的语言。
04|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是“边界+理解”的双向建设✅ 父母应做的,不是“压”,而是“引”
保持开放式对话,不随意否定他的表达 避免用“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控制他 尊重他的选择与节奏,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 母亲要“放一放”,不要事事操控
过度关注、情绪绑架,会让男孩越来越想逃离 避免过度唠叨、碎碎念,把沟通变成“有效简洁”✅ 父亲要“靠一靠”,参与他的生活
不要把陪伴等同于“管教”,也需要情感连接 可以一起做运动、看电影、聊兴趣,用“平视”的方式靠近他💬 写在最后:青春期男孩就像一颗还在生长的大树,
有时冲动,有时孤僻,有时不可理喻,
但每一次“对抗”,背后其实都藏着一个“还不成熟的我”。
如果父母能看见这份挣扎,而不是一味评判、控制,
那么,男孩终将从迷茫中走出,成为一个自信、有力量、有担当的男人。
真正的教育,是父母愿意走近他内心的旅程。💙 宁波蓝鲸心理咨询中心 · 冯渊辉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关系与青少年成长方向
擅长:青春期冲突、亲子沟通、男孩教育、情绪管理
支持个体/家庭联合咨询|欢迎留言或预约支持服务倍选网
发布于:浙江省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