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凯丰配资
高原的风裹挟着雪粒,吹过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藏文中学的校园。清晨六点四十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向教学楼时,毛锦波已站在走廊上,手捧保温杯,轻声咳嗽着,等待学生们开始一天的学习。他是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的一名高中语文教师,2025年春,响应“四川省2025年优师帮培计划”,跨越3500米海拔,来到这片雪域高原支教。
毛锦波在甘孜州康定市藏文中学支教
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奔赴
“高原的孩子,眼里有星辰。”这是毛锦波在帮扶日记中写下的第一句话。他与另外两位同样来自成都市成华区的教师一起踏上这片被雪山环抱的土地,成为康定市藏文中学的“智慧播种人”。
从成都到康定凯丰配资,是一段300多公里的路程,却是一次跨越千里的教育奔赴。高原反应、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这些现实问题在抵达后接踵而至。毛锦波写下:“翻越折多意更怯,新都桥畔满豪情。优师三载任勤苦,汉藏一家待我耘。”
然而,当阳光再次洒在洁白的雪地上,毛锦波已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以教育为舟,以情怀为桨,在雪域高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进之歌”。
在藏文中学,作为党员教师,他结对三名初三毕业班学生:友德、志玛泽登、四郎拥忠。友德来自重组家庭,志玛泽登与年迈的祖父母相依为命,四郎拥忠则怀揣着考上康定X中的梦想。毛锦波的办公桌抽屉里,永远备着厚厚的软面抄和钢笔,他说:“记录知识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见未来的形状。”他将成都列五中学的教学法引入高原课堂,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在逻辑中提升。
“毛老师总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让我们理解最难的知识。”藏族学生冲尼拉姆在作文中写道,“他会在早读前站在走廊上等着我们,把文言或诗词拆解成数学公式般,呈现出清晰的思维导图。”
而在高一教室,毛锦波以《好汉歌》破题,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刀光剑影化作文学评论的思维阶梯。脂砚斋的批注、金圣叹的评点,让雪域少年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的浪漫”。
在毛老师的指导下,泽仁志玛的文章登上《甘孜日报》,其在康定市“民族共同体”演讲赛中获得二等奖。冲尼拉姆的习作在《四川民族教育报》刊出……教育的本质,是让格桑花开出自己的姿态。
用一盏灯照亮一片星空
在康定,毛锦波不仅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文化桥梁的搭建者。他写下《藏文中学赋》,成为连接汉藏文化的纽带。“观其鼎革,辛丑转向。模式重组,浴火朝阳。旧学新智,银河含章。各族儿女,同生共长。”赋中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教育情怀的共鸣。
毛锦波在甘孜州康定市藏文中学校园中
在藏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景象。五月的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上,毛锦波参加跳棋比赛的身影,成为藏汉教师茶余饭后的佳话。同心鼓比赛的彩球随藏语山歌跃动,乒乓球台旁的笑语消融着语言的隔阂。在校园文化墙前,师生们驻足诵读毛锦波撰写的《藏文中学赋》。
在藏文中学,毛锦波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希望。他与同事共同推动“降标高、精细慢准”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教育是双向奔赴的春天。”毛锦波像一株蒲公英,把根深深扎进高原冻土,却让更多格桑花学会了在风中写诗撰文。
同样,在学生冲尼拉姆的笔下,毛锦波的身影是如此具体而微:“是沙沙的批改声,是带着喘息的讲解,是让每种文字都能绽放星光的守望。”
正如《藏文中学赋》所书:“教育兴,少年强!”就在昨天,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毛锦波被康定市藏文中学评为“优秀支教教师”,他用行动诠释了“教育兴,少年强”的誓言,也用坚守书写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荣光。用一腔热血凯丰配资,在雪域高原播撒希望的种子。他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教师的支教经历,更是与学生携手向未来的故事。
垒富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